【AN不動產新聞網/蕭又安/綜合報導】儘管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尚無鬆綁跡象,但建商持續購地的態勢並未因房市交易低迷而停歇。戴德梁行2025年4月1日發表2025開年至今的土地交易市場動態,第一季土地交易量為561億元,依舊維持在近5年的單季均量,並超越10年單季均量。
戴德梁行最新統計指出,儘管央行自2020年起陸續祭出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,至今未見鬆綁跡象,政策效應也持續反映在2025年第一季的房地產市場上。住宅買賣移轉棟數、房仲交易量、銀行抵押貸款、新青安貸款申請與撥款等多項指標皆呈現明顯下滑趨勢。
建商購地超前布局,建商提前部署未來戰場
不過,與住宅市場低迷形成對比的,是土地交易市場的相對熱絡。2025年第一季全台土地交易量達近三年來的單季第三高,十大交易金額即占全季總額近三分之二,前五大交易案全數突破30億元門檻,顯示建商在2025年的購地策略更著重土地規模,且高總價並未壓抑交易單價。
其中,以遠雄建設以136億元取得高雄美術館園區住宅用地最受矚目,該案不僅刷新南台灣土地交易金額紀錄,其容積單價達53萬元,亦創下高雄市新高。台中西屯區文商段土地則以近38億元成交,單價達每坪368萬元,創下水湳經貿園區土地單價新高。
戴德梁行分析,雖然整體房市受限貸政策壓抑,但大型開發商對具發展潛力地段的信心未減,反映在高總價、高單價土地交易持續推升的現象上。
戴德梁行認為,雖政策導致交易量降溫,但價格鬆動幅度有限。當前購屋人多選擇觀望等待,期望未來價格回檔或政策鬆綁再行進場。在此氛圍下,建商亦多暫緩推案節奏,並將資金轉投入中長期開發潛力地段,以降低資金閒置成本並為未來布局鋪路。
至於房市後續走勢,仍將受到整體經濟環境、政策變化與公共建設進程等因素影響。戴德梁行指出,現階段建商仍積極卡位優質土地,主要是將目前市場的交易量縮減視為短期現象,並利用此時機進行中長期開發布局。
產業需求撐盤 自用型買方續當主力
根據戴德梁行最新統計,2025年第一季全台大額商用不動產交易總額達265.3億元,儘管全球總體經濟與地緣政治仍存在不確定性,但整體市場表現穩健,延續2024年以來的產業動能,自用型買方仍為市場主要支撐。
本季前三大交易案集中於產業用不動產,其中最大宗為原中華映管位於桃園市楊梅區的廠房,以55.9億元完成法拍交易;其次為統一企業以43億元購入台北市內湖區的「V-PARK」整棟辦公大樓;第三則是台灣美光記憶體以30.5億元,再次購入位於中科后里園區的廠房。
觀察買方結構,自用型買方占比達89%,顯示企業對於產線擴充與辦公升級的需求依然強勁,特別是與半導體、IC設計及相關製造產業有關的企業,積極布局高規格自用不動產以支應業務發展需求。在交易類型方面,以工業廠房占比最高達47%,辦公大樓則為29%,為本季最主要的交易標的。
戴德梁行指出,在AI與先進製造產業持續帶動資本支出的背景下,企業對不動產的長期布局更趨審慎而具策略性,即便外部環境仍有波動,包括通膨壓力、國際貿易政策轉向及地緣風險升高等挑戰,台灣不動產市場基本面表現仍具支撐力。
展望後續,企業自用需求預料仍將是商用不動產市場的主要動能來源,而產業用不動產亦持續受到企業與專業投資機構關注,市場發展可望維持穩健步調。
北市A辦租賃表現穩健 高品質新案去化顯著
台北市A級辦公大樓市場在2025年第一季展現穩健表現,單季淨吸納量約為1.1萬坪,為近年少見的單季活絡水準,反映高品質新建案具備良好市場接受度,企業對高規格辦公空間需求穩定。
本季整體空置率降至7.2%,較上季減少1.2個百分點。南京松江與信義區因新案租賃進展明顯,空置率分別下降3.4與2.2個百分點,成為本季亮點區域。租金方面,全市平均每坪月租維持在2,800元,其中信義區仍為最高,達3,470元。
戴德梁行指出,近期落成辦公大樓去化穩定,有助於維持市場結構健康。若供需關係延續當前平衡,至2027年前的新增供給可望逐步被市場吸收;而2027年以後的潛在釋出量,若開發商能彈性調整完工時程,將有助分散集中供給壓力。儘管國際經濟環境仍存變數,但企業選址與擴點節奏整體穩定,市場基本面具備支撐力。
零售消費穩定回溫 忠孝商圈空置率降至個位數
2025年首季零售市場受年節與節慶活動帶動,綜合商品零售營業額年增2.7%,百貨與便利商店表現相對穩健。忠孝商圈空置率降至8.94%,為2020年以來首次回落至個位數,反映品牌進駐大巨蛋周邊信心提升。中山與西門商圈空置率分別為5.37%、4.12%,整體市況穩定。南港LaLaport 3月開幕,預期可短期吸引區域人潮,搭配遠東Garden City等新案陸續啟用,市場熱度可望進一步提升。
內科廠辦空置率微幅上升 屋齡偏高物件面臨汰舊考驗
西湖與文德段空置率分別升至3.9%、7.4%,舊宗段則降至11.7%。租金維持平穩,西湖每坪月租1,550元,文德與舊宗為1,100與1,000元。戴德梁行指出,內科多數廠辦屋齡逼近30年,功能與ESG標準逐漸無法滿足市場需求,已有租戶轉向新案,老舊物件面臨更新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