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N不動產新聞網/蕭又安/綜合報導】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疾呼,台灣水泥業正遭受碳費與進口高碳水泥傾銷的雙重夾擊。他不理解政府對越南水泥反傾銷案的處理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往後推,導致國內業者承擔不公平的碳成本,張安平也憂心進口高碳排水泥恐使台灣整體碳排帳單攀升。張安平呼籲必須要有台版CBAM,才能夠徹底地讓進出口的水泥承擔一樣的碳成本;他也建議政府借鏡日本政府將公共工程低碳採購納入國家減碳策略,優先採用低碳水泥的做法。張安平表示台灣公共工程03050施工綱要到現在都還限制了混合水泥也就是低碳水泥的使用,他直言:「因為我們有業者是進口的,他沒有進口低碳(水泥),所以說他盡力在阻擋相關政策。」
台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,2025年的第一個季度,台泥總共提列包括水泥事業體980萬、社會轉型能源和平電力4244萬及電池事業120萬,共5,344萬的碳費準備。但是,除了碳費以外,台泥面對更大的影響是進口水泥傾銷的衝擊。
張安平表示,從2024年7月開始水泥公會推動反傾銷調查案,5月21日財政部確定越南水泥傾銷之後,經濟部告訴我說:「我還需要40天看你的損傷,還可以再延20天。」但同一天越南政府就公佈調降自己水泥的出口稅,從10%降到5%,所以對整個水泥業的衝擊還是越來越大。張安平認為必須制定台版CBAM,才能夠徹底地讓進出口的水泥承擔一樣的碳成本。張安平強調,「大家聽到越南,覺得沒什麼了不起。跟各位報告,越南的產能是1.2億噸,他自己國內消費不到6千萬噸,印尼水泥年產量也是1.2億多噸,他自己消費也才6千多萬噸,但台灣全國水泥一年消費量加在一起,才1千多萬噸。越南印尼產量多出來的,把台灣吃乾抹淨都不夠!」張安平不禁要問,政府保護的作為在哪裡?他也坦言自己不是很清楚,為什麼政府的動作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往後推。
張安平表示,「有很多人會認為說進口高碳排原料產品無所謂,那是別人產生的碳。對不起,碳的計算是你在哪裡消費,哪裡算。從越南或其他國家進口到台灣的高碳水泥,其碳排是算在台灣的帳上。當台灣產品出去面對歐盟CBAM的時候,這個總帳是算在台灣帳上。不是不在台灣生產,台灣就沒有碳消費。」
張安平也提到政府帶動低碳採購的重要性。張安平表示歐洲、美國,包括日本,公共工程是優先採用低碳建材;日本政府也是將公共工程低碳採購納入國家減碳策略,優先採用低碳水泥。可是台灣公共工程相關政策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把低碳建材納入,為此民間跟政府已經開了不知道多少次的會議,張安平直言:「因為我們有業者是進口的,他沒有進口低碳(水泥),所以說他盡力在阻擋相關政策。」
台泥總經理程耀輝則提及台泥歐洲子公司Cimpor的經驗:「我們在併購葡萄牙CIMPOR之後,CIMPOR積極地參與了EU ETS的碳權(交易)。從2018年當時CIMPOR的帳上碳權是零,到2024年已經提高到220萬噸,預計2025年2025年可以累積到240萬噸碳權。」目前歐盟ETS的碳權,公開市場價錢是一噸73塊歐元。如果台泥2025年可以取得240萬噸碳權的話,大概相當於台幣60億。至於為何台泥不把這些碳權賣掉?」程耀輝表示,在歐盟將來對碳的要求會越來越嚴格。所以這些碳權,在台泥會計上僅以附註顯示,沒有列入資產,也沒有列入損益表,不過,這也顯現了台泥在碳權交易上面的競爭力。